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与大屯北路交汇处,备受期待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待揭开“神秘面纱”。这座外观建筑风格与建国之初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十大建筑”一脉相承的展览馆,也被称为中国所有共产党员的“精神殿堂”和“心灵家园”。建筑是凝聚的历史,落成的建筑背后,设计线条的笔触勾勒出怎样的故事?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设计团队,揭秘了这座场馆在设计中的幕后故事。
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核心区,一座方正质朴的建筑静静伫立。外立面厚重的石墙,挺拔的柱廊,色调韵沉的铜门都赋予它庄重沉稳的气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十个大字在耀眼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建设历经近千个日夜的展览馆预告着建党百年之际,首都北京再添一座全新国家级地标性建筑。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建筑外型承袭开国经典建筑的特点和类型,形成一个简约大气的外部造型,整个布局比较宏伟大气。”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同时也是展览馆设计团队“带头人”的邵韦平介绍。
“国内最有实力的设计单位齐齐汇聚,包含三大设计院和由院士牵头的四家高校设计单位,方案经过三轮方案比选,层层选拔,七进五,五进三,三进一,最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方案成功入选,对于整个团队来说,这是一次难忘的挑战。”邵韦平说,方案的比选过程等同于“试炼”,更是一次“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过程。最终,与共和国同龄,曾参与过人民大会堂、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大剧院等建筑设计的北京建院凭借深厚的设计功底,以及对成功经验的经典回顾,成功入选最终设计。
设计细节内藏“玄机”
从外到内,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设计都在慢慢“释放”值得推敲琢磨的细节“彩蛋”。
在展览馆外部主广场上,主题雕塑震撼人心,大型党旗雕塑《旗帜》反映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另外四组巨幅群雕同样也是整体设计中的一大亮点。
邵韦平介绍,这四组党史教育主题群雕是由全国最优秀的美术学院和雕塑家们集智创作而成。四组群雕名为《攻坚》《追梦》《伟业》《信仰》,分别是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创作完成。276个人物与583块汉白玉讲述着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建筑总体宽度81米,南北向长度201米,建筑主路口朝西,整体平面呈现出“工字型”,寓意着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此外,展览馆外立面的柱廊也有“故事”。
展览流线凸显人性化
从地图上俯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与建设中的中国工艺美术馆新馆相毗邻。周边还有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馆等,身处“国家队”的展览馆在整体设计中也把观众的体验感受放在重要位置,考虑到展览馆对外开放后的观众接待需求,设计团队设计了一条完整且颇具人性化创新性“参观流线”。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馆后设计每日接待人数在万人左右,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测算,如果全国所有党员都能到此参观的话,大概需要3年时间来接待。”邵韦平说,这样一个模拟测算也代表着建党百年之际,展览馆开馆后必然会迎来一个参观高潮,这也意味着展馆必须拥有强大的配套设施支持。展览馆从停车到商业设施、餐饮服务一应俱全。完全可以满足观众的各类需求。
蕴含科技感和环保元素
近年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致力于建筑设计科创型企业转型,设计作品中不乏具有开创性的智慧科技因素,此次展览馆设计中同样蕴含浓浓“科技感”。
“整个设计过程都是在BIM的手段下进行,让设计细节变得更加精细。”邵韦平说,BIM技术的运用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等特点,“未来,我们的利用BIM技术完成的设计成果也能转变为数字资产,以数字资料、大数据等方式为将来展览馆的智能化运维、管理提供支撑。”
“整个设计中,我们特别为展览馆研发新型太阳能光热系统,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同时,避免采用直接碳排放设备,以此达到减碳的目的。”张铁辉说,做到这一点需要多种技术的辅助支撑。以空调系统为例,为应对高大空间带来的设备能耗过大问题,项目团队采用“分层空调”技术,即对高大空间的下部区域进行空调,保持一定温湿度,而对上部区域不要求空调的方式。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观众观展的舒适度,也能有效减少能耗。
考虑到展览馆陈列展品与观众体感温湿度要求标准不同,空调设计方案也随之升级,“整体空调和局部微环境控制”技术的采用让空调能够针对展览馆不同区域提供有的放矢的“定制温度”。
“针对不同功能房间,空调系统也实现‘分类’,比如库房这类特殊区域具备独立冷源,保证藏品处于合适的环境。”张铁辉说。
项目电气总监孙成群介绍,为保障展览馆电气设备安全,电气方面的设计结合建筑体系,在机房的配置和展室的配置上采用交叉配电设计,保证电源安全。“考虑到部分藏品可能对灯光光线或者紫外线含量要求较高,我们也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回顾整个设计过程,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攻坚克难中,“方案三年来一直都在变动,设计中元素细节的转变,建筑材料的置换……每一次都是设计方案的再优化。”邵韦平说,他与团队曾为了寻找合适的建筑材料远赴四川雅安,在当地寻寻觅觅,陪同业主选择合适的矿场……近百人设计项目团队三年来的精益求精,点点滴滴的细节汇聚,才让这座庞大的建筑“从梦想照进现实”。
“七一”近在咫尺,已经提交入党申请的她们郑重表示,能够在建党百年之际,在亲身参与设计的展览馆里宣誓入党,是最大的心愿。